近段时间一则医案的观察与思考
张某,女,28岁,每入冬季及天气冷即脚手冰凉。经多方医治久不见效,西医查不出病因,中医温阳补血之类用遍,丝毫未见寸功。
刻诊:自述平时脾气急燥,平时易紧张,一紧张就小腹痛,易心烦,时口苦、余无明显不适。
诊见舌边红赤,质暗,苔薄略黄,脉弦滑有力。形体瘦,纳略少。
证质:少阴阳郁,枢机不畅
处方:
北柴胡 枳壳 白芍 生麦芽 生牡蛎 焦山楂 炙甘草
病情太久,先开3付,以求投石问路!服完后观察反馈。
一周后来复诊,述服完后心情好,纳好,口苦稍好转。原方加炒当归 薄荷叶,再开7付。
10天后随访:其自述心情舒畅,不再急燥,小腹已不痛,诊见舌红变淡,脉弦变缓。
效不更方,续开14付,坚持服完。
因昨天介绍病人来看中医,随同前来我门诊。述说:这几天天气骤然变冷,脚手也没感觉凉,感觉手脚暖和多了,而且吃饭也香了!
体会:
每年一到冬季,许多年轻的女子都感觉脚手冰凉。这种情况,临床上非常多见。 西医查不出所以然,一般中医多按补气血,温阳 ,百般治疗,反而无效。
这是什么原因呢?
作为中医人,不能忘掉了中医的法宝,四诊结合,才能准确把握疾病病的本质,用以效方,方证相应,才能治好这种看似难以治愈的杂症。
从舌象,脉象及表象看,分析该患者应为阳气郁结,不能生发所致,证质为少阴阳郁,枢机不畅。投以四逆散改汤验之,效果良好,所以方向正确。对于有丰富临床经验且有成熟中医思维的中医师,并不难辨证。
但为什么之前患者中西医都看过,为什么不能治好呢?我认为是见病治病的对抗性思维在作怪,人们多习惯于见寒用热,见病治病,而不会逆向多方思考,不会抓证的本质,所以越行越远。
中医师治病时谨记:切莫先入为主,不整体考虑,只知道见病治病! 【作者:龙都明医】